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爸爸我恨你:原生家庭创伤如何影响孩子一生

爸爸我恨你:原生家庭创伤怎样影响孩子一生

当”爸爸我恨你”成为孩子心底的呐喊

最近一段名为”爸爸我恨你”的节目视频引发热议。视频中,成年儿子面对白发苍苍的父亲,控诉着童年被遗弃、被毒打的经历。父亲却矢口否认,直到继母含泪作证。这一幕让人心碎——为什么本该温暖的父子关系会变成这样?”爸爸我恨你”这句话背后,藏着几许孩子无法言说的伤痛?

缺席的父亲与破碎的童年

那个在节目中说”爸爸我恨你”的儿子,3岁就被迫与离婚的父亲分离。11岁前甚至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,回到父亲身边后却因撒了几粒瓜子遭到毒打。这不是个例,几许孩子正在经历类似的创伤?父亲的角色缺席或暴力对待,会在孩子心里刻下难以愈合的伤痕。

心理学家指出,0-12岁是人格形成关键期。这个阶段缺乏父爱,孩子会产生被抛弃感;遭遇暴力,则会形成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。就像视频中儿子说的:”看到爸爸就吓得想逃”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往往既渴望亲情,又本能地抗拒亲密关系。

暴力教育种下仇恨的种子

“就由于几粒瓜子往死里打孩子”,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确吗?节目里父亲拒绝承认暴力行为,恰是许多施暴家长的典型反应。他们总认为”打是亲骂是爱”,却不知暴力教育只会让孩子记住疼痛,而非道理。

更令人心痛的是继母的证言:”他说的都是真的”。当家庭成为暴力的温床,当旁观者选择沉默,孩子该向谁求助?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,会让”爸爸我恨你”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。等父亲年老需要关爱时,又怎能期待曾经被伤害的孩子突然懂得付出爱?

和解之路:承认错误与学会原谅

值得欣慰的是,视频中的儿子主动寻求调解。他说:”我们是来难题解决的”。这需要多大勇气?对于受过伤害的孩子而言,原谅父亲从来不是义务,而是艰难的选择。

真正的和解需要父亲做到三点:承认过错、诚恳道歉、用行动弥补。就像种树,年轻时没浇灌,老时怎能期待绿荫?亲子关系也是如此。如果父亲始终否认过去,那句”爸爸我恨你”就永远横亘在父子之间。

看完这个故事,也许我们都该思索:当孩子说出”爸爸我恨你”时,真正该反思的是谁?家庭可以给孩子最深的伤害,也能给予最有力的治愈。关键在于,作为父母,我们是否愿意在孩子心里种下爱,而非仇恨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