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辩论人性本善:选择决定我们眼中的世界

辩论人性本善:选择决定我们眼中的全球

人性本善还是本恶?这是个永恒命题

“人性本善还是本恶”这个辩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。从中国古代的孟子主张”性善论”,到荀子提出”性恶论”,再到西方哲学中霍布斯与卢梭的争论,这个难题始终牵动着人类对自我的认知。《非暴力沟通’里面提出的那个难题令人深思:”是什么让我们悖离了天性中的善?又是什么使人在恶劣环境下依然保持美德?”

我们常能看到极端环境下人性的两面性:纳粹集中营里既有残暴的看守,也有像《海勒申日记’里面记载的那样选择原谅的受害者。这不禁让我们思索:人性究竟是善是恶?或许,答案并不非黑即白。

善恶并存:太极般的复杂人性

现实告诉我们,人性就像太极图一样,善中有恶,恶中有善。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可能成长为残暴的纳粹军官,而一个饱受折磨的囚犯却可能选择宽恕施暴者。这种转变的关键是什么?是环境?是教育?还是个人选择?

《活出生活的意义》作者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证明,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,人依然可以保持美德和尊严。这让我们看到,人性中确实存在着善的种子。但另一方面,历史上无数暴行也提醒我们,恶同样存在于人性之中。

选择的力量:决定我们看到的全球

“你选择相信人性本善,看到的全球就是善的;选择相信人性本恶,看到的就是恶的。”这句话道出了关键——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怎样领会全球。面对同样的行为,有人看到的是善意,有人看到的是恶意。这种视角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内心的预设。

当面对伤害时,我们至少有三种选择:愤怒仇恨、原谅释怀、或从中汲取力量奋进。就像面对历史伤痛,我们可以选择让仇恨延续,也可以选择超越仇恨,从历史中进修。这不是说要原谅罪恶行为本身,而是选择不让仇恨支配自己的人生。

培养善性:从领会到行动

如果我们愿意相信人性本善,那么怎样培养和保持这种善性呢?开头来说需要领会恶的成因——那些施暴者往往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,他们的恶行可能源于童年创伤或被错误想法蛊惑。这种领会不是为恶行开脱,而是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法。

接下来要讲,要觉悟到每个选择都在塑造我们的人性。选择大度时,我们强化了善的一面;选择仇恨时,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助长了内心的恶。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小选择,都是对”人性本善”这一命题的操作和验证。

小编归纳一下:在辩论中寻找平衡

“人性本善”的辩论或许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,但正是这种思辨经过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人性。与其纠结于人性本质的完全答案,不如关注我们怎样在善恶并存的人性中,通过一次次选择,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。

最终,重要的不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,而是我们选择相信什么,以及怎样通过行动让全球变得更美好。这个选择权,始终在我们自己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