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李绅与《悯农》:千古传诵的农民悲歌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——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,正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《悯农》。作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,李绅虽官至宰相,却以《悯农二首》名垂青史。其中,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看似描绘丰收,实则暗含对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。为什么四海无闲田,农夫仍饿死?李绅用短短20字,撕开了盛世背后的残酷真相。
二、创作背景:盛世下的农民困境
公元799年,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表面恢复稳定,实则藩镇割据、赋税沉重。李绅青年时亲眼目睹农民“变卖家当交税”“饿殍遍野”,愤而提笔写下《悯农》。诗中“四海无闲田”说明农民已竭尽全力耕作,但“犹饿死”的结局,直指官僚剥削和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。史料记载,李绅曾因这首诗被预言“必为卿相”,可见其批判力度之强!
三、诗句解析:丰收背后的血泪密码
1. 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:用夸张对比展现农民劳作的艰辛与期待,但“万颗子”真的属于农民吗?
2. “四海无闲田”:全国土地开垦到极点,讽刺的是,生产力越高,剥削越甚。
3. “农夫犹饿死”:一个“犹”字如惊雷,揭穿“盛世”假象。粮食满仓,却填不饱种粮人的肚子!
四、李悯农的现代启示:从古诗看民生
李绅的《悯农》不仅是唐诗经典,更是一面照妖镜。如今虽无封建剥削,但诗中“珍惜粮食”“关注底层”的灵魂依然鲜活。当我们背诵“粒粒皆辛苦”时,可曾想过——千年后的全球,是否真正告别了“饿殍遍野”?这首诗提醒我们:进步不能以牺牲弱者为代价。
小编归纳一下:一首诗,千年回响
李绅的《悯农》没有华丽辞藻,却因真挚的情感和犀利的批判流传至今。它不仅是古诗启蒙的必读之作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民本想法”的缩影。下次端起饭碗时,不妨再读读这首诗——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农民哭声,依然值得我们聆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