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入农村的困惑与转变
记得刚参加完大学生村官培训时,心里既兴奋又忐忑。培训时老师讲的那些学说聪明,真正落实到村里职业时才发现完全是另一回事。和参考文章里那位穿白裙的姑娘一样,我也曾由于穿着打扮与村民格格不入而被投来异样的眼光——”这大学生能待多久?怕是镀层金就跑了吧?”
但大学生村官培训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:诚恳是打破隔阂的最好方式。我收起那些花哨的衣服,换上朴素的工装;放下手机,拿起农具;不再高谈阔论,而是蹲在地头听大爷大妈拉家常。渐渐地,”那个大学生”变成了”咱村的小王”。这种转变,不正是培训时强调的”接地气”吗?
操作中领会的职业聪明
在担任村官的日子里,我深刻体会到培训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字:勤。参考文章提到”勤能拉近距离感”,这一点我深有感触。刚开始时,村民会议我插不上话,村务职业也帮不上忙,那种无力感让人沮丧。
但通过不断参与村里大致事务——从整理档案到调解纠纷,从统计报表到组织活动,我慢慢找到了感觉。特别是跟着老支书走访贫困户时,他那种”把村民事当自家事”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不正是大学生村官培训中”学以致用”的最好诠释吗?
从执行者到思索者的蜕变
随着职业深入,我发现仅仅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远远不够。参考文章里说的”‘思’可消除迷茫感”给了我很大启发。村里的留守儿童难题、产业进步困境、环境治理难题…这些都需要我们主动思索解决方案。
我开始把培训中学到的调研技巧运用到实际职业中,走访农户收集意见,查阅资料寻找案例,向其他先进村取经。当提出的”电商助农”方案被村委会采纳并初见成效时,那种成就感让我明白了培训老师说的”带着脑子来职业”的真正含义。
收获与成长:青春在乡土绽放
转眼间,村官任期已过半。回顾这段时光,从最初的无从抉择到现在的得心应手,大学生村官培训给予我的不仅是职业技巧,更是一种人生历练。每当看到村民信赖的眼神,听到他们亲切的称呼,我就想起培训结业时领导的嘱咐:”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”
这段经历让我明白,乡村振兴不是口号,而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用脚步丈量、用双手创新的实际行动。虽然前路仍有挑战,但我已不再迷茫——由于我知道,在广袤的农村天地里,我们大学生村官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