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假院士假参事双双落网 身份造假为何屡屡得逞

事件回顾:两位”重量级人物”竟是骗子

近日,两则警方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:自称”中科院院士”的阮少平和”国务院参事”余鹏翔因长期假冒身份招摇撞骗被刑拘。这两位曾经风光无限的”大人物”,如今却成了阶下囚。

细看二人的”履历”实在令人咋舌——阮少平以退役少将、院士等身份出席各类高质量活动;余鹏翔不仅冒充参事,还谎称是抗美援朝老兵,其”墨宝”甚至被炒到4000元一幅。如此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,为何能横行多年?

反思一:为何低级骗术能屡屡得手?

一个简单的事实是:在互联网时代,查证一个人的诚实身份并不困难。通过官方渠道稍加核实,就能识破这些”假院士””假参事”的谎言。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机构甘愿上当?

关键在于”名利”二字。一些单位为了给自己”贴金”,明知对方身份存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正如网友所说:”不是骗子太狡猾,而是被骗者既愚且贪!”这种病态的互惠关系,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。

反思二:怎样避免类似骗局重演?

随着案件曝光,曾经与二人”亲密互动”的机构纷纷删除相关报道。这种”事后擦屁股”的行为显然不够。要防范类似骗局,至少要做到三点:

开门见山说,建立严格的身份核验机制。邀请所谓”专家””领导”前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身份;接下来要讲,进步辨别能力,对那些头衔过多、履历夸张的”大人物”保持警惕;最终,完善法律惩处,让造假者付出应有代价。

小编归纳一下:诚信社会需要共同守护

假院士假参事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——在追求表面光鲜的同时,更要守住底线。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,都应摒弃”唯头衔论”的浮躁心态。只有全社会形成诚信共识,才能让骗子无处遁形。

这起案件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:下一个”阮少平””余鹏翔”会出现吗?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防范准备?